紐約時報以「移動的臺灣意象」為題 超過半版彩色報導雲門及《稻禾》美國首演
2015/09/16
雲門舞集成立40週年的作品《稻禾》,於今(16)日起至19日止在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AM)盛大公演,這個節目是美國首演,同時也是BAM下一波藝術節的開幕節目,紐約時報9月15日以「雲門舞集:移動的臺灣意象」(Cloud Gate Dance Theater: A Roving, Bounding Symbol of Taiwan)為標題,以超過半版彩色圖文,大幅報導雲門與《稻禾》紐約首演訊息,其中一張彩色《稻禾》劇照幾乎佔了藝術版半版,圖文並茂,令人驚艷。
報導第一段即提到,絕大多數臺灣人即使未必喜歡現代舞,但他們大概都知道雲門舞集。雲門舞集成立於1973年,是臺灣第一個專業舞團。42年後,該團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國外巡演,此次在BAM演出《稻禾》,是該團第六度受邀於BAM演出。同時也專訪了許多臺灣舞蹈界人士,提到由於臺灣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艱難處境,所以雲門創立者林懷民不僅是藝術家,他儼然是臺灣的文化大使。此次演出的《稻禾》,以臺東池上為創作源頭,舞台背景是池上稻禾成長週期的四季影像,配以客家民俗歌謠及西方古典音樂,舞者的肢體則融合東西方舞蹈精髓。
報導專訪林懷民,提到他常告訴舞者,當你們在舞台上時,你們就是臺灣人,很多人都在看,你們已貼上臺灣人的標籤。林懷民很尊敬舞台上的舞者,他們在舞台上顯得自信、健康、而優雅。文中提到林懷民年輕時,用他發表文章的稿費去上芭蕾舞課,後來到紐約瑪莎葛蘭姆舞蹈學校研習現代舞,後來回臺灣創立雲門舞集,此後創作了《薪傳》、《九歌》、《水月》、《行草》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雲門在淡水的新家及華航以雲門舞蹈彩繪新機,已顯示雲門是臺灣文化的代表之一。
報導最後以林懷民一段話做終結,他表示「他不需要雕像,世間任何事物都是虛幻的,尤其是舞者,當舞蹈發生時,它同時也在消逝,我們的創作其實是空氣,但我們給這個社會的是不同的空氣。」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3839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