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活力大家族 跨域合作新議題
2015/09/10
你知道「一粒米的旅行」如何連結小農、青年、食用者共同關心家園土地嗎?遷移至都會區的部落居民,如何喚起原鄉文化的記憶嗎?老礦工如何運用廢棄的礦業遺跡,重新找回生活自信嗎?文化公益組織如何藉由藝術活動,促進青年及黃金人口發揮創意及活力,豐富精神生活內涵及共同關心公共事務嗎?文化部為促進多元族群共同參與社造工作及創新在地文化價值,提出「社造創新活力網絡計畫」,以「創新跨域,活力無限」的概念,突破過往單一社區執行模式,跨域合作提出社區永續經營之創新方案,其中包含青年或社區換工、社造家族互助方案、跨域社群引入第二部門協力推動生態議題、成立勞動合作社經營歷史區域等動人的努力成果,都將於9月10-13日在臺北車站多功能展演區展出;記者會當天更邀請高雄市安泰社區發展協會及嘉義縣朴子溪觀光發展協會,進行「婆婆快閃」及「笑咪咪老奶奶懸絲偶」的演出,充分展現長輩們關心在地文化傳承及參與藝文活動的歡樂。
文化部長洪孟啟表示,對於進階型社區主動以社造活力家族、母雞帶小雞互助合作的精神,擴散能量協助更多週邊初階社區參與社造工作,並以藝術生活化及文化產業化等創新性執行策略活化社區組織經營,文化部除深表肯定外,相關執行策略未來都將納為社區營造政策的重要方向。
本活動主要精選來自全國北、中、南、東區域的11個活力平台所推動的多元議題內涵,其中北部有社會發展文教基金會,以推展原住民青年返鄉機制建構為內容,深入北臺灣都會傳統部落遷移與文化再造,如新北溪州部落、新店中正國宅等,以原民青年音樂、影片等多媒體方式來為原住民發聲;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則提出金瓜石礦業區域活化與在地居民自力經營社會企業構想,由社區居民認同成立勞動合作社,來維護與活化屬於在地人的礦區記憶;桃園縣社區營造協會,推動大地學堂創造共學,透過地方認同價值群聚,推展小農經濟網絡。
中部則有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透過引進各類團體、議題社群等,以地方治理角度推展蝴蝶生態城鎮,現場將呈現埔里如何由捕蝶轉化為與蝶共舞;雲林縣螺陽文教基金會由西螺老街活化,建立國際性青年志工參與的經營概念,用學子巧思創意營造文化小鎮;臺灣社區培力學會則推展「青年換工」與「文化旅行SOP」,引導青年社群投入社造工作,並建立兩岸社區營造交流平臺。
南部有最資深的新港文教基金會以藝術擴大建構公共參與討論平臺,協助更多初階社區及村落長者投入藝文社造活動;嘉義縣頂菜園發展協會也透過培養青年文化種子,協力週邊新興社區調查及重建在地文化;臺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以臺南舊城300年為題,透過舊城老屋再利用、志工網絡平臺及推展日本歷史區域案例交流等,串接舊城內團體促進在地永續經營。
東部也有花蓮縣鄉村社區大學發展協會提出公益村的概念,推動「一粒米的旅行」促進鄉村小農、青年及城市認購者的認同;而白米社區發展協會則因應市場競爭,則以推動社區木屐產業創新升級及開發周邊網絡平臺進行轉型與再造,對於社造產業發展別具指標性意義。
社區營造發展20年來,從過去單一在地組織模式到現階段新世代各類社群的參與,已漸朝向多元跨域及自主永續的發展,因此,洪孟啟部長誠摯邀請各級學校、在地企業與青年、議題社群及所有行政機關,未來應建立更大規模、更深度合作的協力夥伴關係,以協助全國各地社區因應現今社會加速變遷所遭遇的各項問題,也歡迎全國各地的大、小朋友能夠利用週末假日闔家蒞臨,參與本次成果展有趣的動、靜態活動。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3830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