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歐美書房-當報導遇上文學

歐美書房-當報導遇上文學

中時電子報

11月21日週六 上午5:50

中國時報【鄧鴻樹(台東大學英美系助理教授)】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白俄羅斯作家亞歷塞維奇。她的作品不多,譯本又少,大家對她都十分陌生。冷門作家得獎雖在意料之中,不過這次特別引起關注的是:這是諾獎有史以來,首次頒給報導文學的作家。

紀實與創作的衝突

亞歷塞維奇是學新聞出身,任職報社多年。她堅信,忠實記錄為再現人生的唯一途徑。她不滿小說家的虛構手法,曾表示:「我認為藝術無法理解人的許多面向。」不過她也不願單純記錄歷史事件與事實,強調「我要寫的,是情感的歷史。」

為解決紀實報導與文字創作的衝突,亞歷塞維奇致力尋求寫作的突破,最後終於發展出獨特的綜合文體。她將真實人物的獨白,統籌寫成充滿人聲的「合聲小說」(novel-chorus),摒棄外緣敘事,讓真實人物以真實聲音說話:「如此一來,我可以同時成為作家、記者、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傳道者。」

一般小說以虛構手法模擬現實,亞歷塞維奇的作品則全然為真。若將小說家比擬為畫家,亞歷塞維奇就像攝影家:「我要尋求一種表達方式,能充分反映我的視野,表達生活裡真正聽到、看到的。」

小說與新聞關係密切

亞歷塞維奇的合聲小說以文學手法報導真實事件,發揮傳達事實與寓意的雙重功能,展露報導文學的特質。「報導文學」(journalistic literature)與新聞學的「文學性報導」(literary journalism)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在西方文學有悠久的歷史。

西方小說誕生之初,就與新聞有密切的關係。17世紀後半葉報刊雜誌逐漸流行,促成小說興起。1719年,狄福根據真實事件寫成《魯賓遜漂流記》,開啟英國小說的序幕。他曾任12份刊物的編輯與撰稿人,創作生涯與新聞工作密不可分,他的《大疫年紀事》(麥田)記錄倫敦瘟疫,為報導文學的濫觴。

18、19世紀報刊雜誌持續盛行,開創小說的盛世。許多著名作家都從事新聞寫作,作品「逼真」的小說家,幾乎都是新聞工作者:《浮華世界》作者薩克萊、狄更斯、馬克吐溫,乃至近代的海明威、史坦貝克、歐威爾等。這些作家皆擔任編輯或記者,報導工作深刻影響他們的寫作題材與風格。

以英美小說史觀之,報導與文學界線模糊。馬克吐溫擔任舊金山一家報社的特派員時,曾赴歐洲壯遊,旅遊期間發表五十幾篇報導,後來集結成《傻子國外旅行記》。史坦貝克任職報社期間,曾深入報導加州遊民工人的問題,寫下紀實文學的代表作《憤怒的葡萄》(春天)。

海明威早年擔任報社記者,發表一篇名為〈義大利,1927〉的報導,描述旅遊之見聞。後來他將標題改為〈祖國對你而言是什麼?〉,收錄於知名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新經典)。他1935年到非洲狩獵時,於雜誌連載遊記,後來集結成《非洲的青山》,以這本「完全真實的書」,與小說一較長短。經典作《戰地春夢》根據親身經歷寫成,也幾乎是現實的翻版。

報導文學追求真相

新聞報導與文學雖形式有別,不過,講求內涵的報導與具有美學價值的文學,在追求真理與表現人生的層面,其實並無不同。

1970年代「新新聞學」崛起,重拾18世紀報導與文學的融合路線。楚門.卡波提探究命案真相的《冷血》(遠流),成為報導文學的新經典。不過,這類書籍常因過於講求文學性而犧牲對事實的客觀報導,飽受新聞界的強烈批評。

新聞報導果真全然客觀?事件如何發生、為何發生,這些問題有時並非黑白分明,有賴訴諸報導文學以補新聞之不足。例如,強.克拉庫爾的《阿拉斯加之死》(遠見天下)揭開一名青年的死亡真相,《聖母峰之死》(大家)還原山難原貌。書中對事實的呈現雖引發爭議,作者以特定觀點解讀,仍有助釐清真相。

新科諾獎得主亞歷塞維奇曾於雜誌社擔任非文學類編輯與特派記者,卅餘年來致力於報導文學的工作。1985∼2013年間,她親自探訪飽受戰火與災變蹂躪的鄉野,以記者求真的敏銳手法蒐集第一手資料,完成《車諾比的悲鳴》(馥林)等5部「來自烏托邦的聲音」系列作品。

每本書寫作前,她都費時5∼10年訪談300∼700人,再花3∼4年整理,從中勾勒出一百多個真實的人生故事。作品內容全為受訪對象的獨白,就像沒有旁白的紀錄片。口述歷史經她精心謄錄與編輯,化為具有哲學主題的寓言故事。

本月10日,英國出版界公布史上最具影響力的20本知識圖書,唯一入選的小說類為歐威爾的《1984》(野人)。歐威爾曾任職於BBC,當過報社特派員,1936年親身採訪西班牙內戰,並寫成《向加泰隆尼亞致敬》。《1984》設想一個透過語言控制思想的世界,竄改新聞成為掌控真相的利器:「掌握過去者,掌握未來;掌握現在者,掌握過去。」新聞的力量,實勝於鎮壓的武器。史坦貝克有感而言:「新聞報導能做善事,也能做壞事。暴政首先要壓制的,正是新聞。新聞是文學之母,也是偽文之源。」

面對舊蘇聯與白俄羅斯兩大極權勢力的壓抑,又欲記錄國族命運的真貌,難怪亞歷塞維奇要從報導與文學一體的兩端,力求交融變異,以及超越兩者之可能。

https://tw.mobi.yahoo.com/news/%E6%AD%90%E7%BE%8E%E6%9B%B8%E6%88%BF-%E7%95%B6%E5%A0%B1%E5%B0%8E%E9%81%87%E4%B8%8A%E6%96%87%E5%AD%B8-215005885.html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歷史遺產還是分化族群? 美國南方邦聯旗的故事

歷史遺產還是分化族群? 美國南方邦聯旗的故事

2015年06月26日 09:00

6月17日晚上,21歲的白人青年魯夫(Dylann Storm Roof)進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Charleston)的「伊曼紐非洲美以美教會」(Emanuel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教堂,開槍射殺包括教會領導人、州議員平克尼(Clementa Pinckney)牧師在內,正在研讀聖經的9名黑人信徒。這件教堂血案震驚了全美,讓在南卡羅來納州州議會廣場上飄揚的南方邦聯旗幟(confederate flag)顯得格外刺眼。


紅色基底,藍色X型橫跨整面旗幟,帶著13顆白色星星,這是美國南北戰爭(Civil War)時期南方邦聯的國旗。如同台灣歷史上的藍地黃虎旗,這是美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一面旗幟,從1861年至今在南方各州的重要公共場所都能一瞥它的身影。戰爭結束的150年後,南卡羅來納州州長海莉(Nikki Haley)22日在記者會上高聲呼籲,「降下邦聯旗的時候到了(it is time to remove the flag from our capitol grounds)」。

撤!撤!撤!南方政要口徑一致

「這面旗幟雖然完整了我們的過去,但它無法展現南卡的未來。」海莉在記者會上表示,南方邦聯是歷史的遺跡,並非現今南卡人民的精神象徵。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葛拉翰(Lindsey Graham)也發表聲明,強烈支持把邦聯旗從州議會廣場遷移至更適合的場所。

不僅南卡羅來納州的政治人物表態支持撤下邦聯旗,曾屬於南方邦聯的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田納西州等保守色彩強烈的地方,政治人物也紛紛跳出來主張撤掉公共場所的南方邦聯歷史遺產。

阿拉巴馬州州長班特立(Robert Bentley)呼籲撤下首府蒙哥馬利郡(Montgomery)內的邦聯旗,他說,「這是我們該做的、正確的事。」蒙哥馬利不只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邦聯政府的首都,也是195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發源地,可以說是見證美國民權演進的城市。 

過去,密西西比州參議員維克爾(Roger Wicker)曾在2001年提議移除密西西比州州旗左上角的南方邦聯標誌,以象徵國家的團結性。然而當時的共和黨籍州長布萊恩(Phil Bryant)極力反對。

然而,教堂血案後,維克爾再度表示,密西西比州州旗應重新設計,現有旗幟應該移入歷史博物館內。這次維克爾的提議得到現任共和黨籍參議員柯克倫(Thad Cochran)大力支持,「我們應當尋求一個能使國家團結免於分化的象徵。」柯克倫表示。

一個國旗、拒絕分化

不只政治人物大動作發表支持聲明,南方各州居民也紛紛上街表達撤銷邦聯旗的訴求。「嶄新的國家意識正以極快的速度傳播。」邁阿密大學專攻民權議題的法學教授瓊斯(Donald Jones)表示,「這是一場破冰之旅,而我們正在目睹(隔閡)融化的過程。」

撤旗議題圍繞在邦聯旗的象徵意義上,部分認為邦聯旗能夠紀念在南北戰爭期間陣亡的南方將士,然而另一派人士認為,邦聯旗不斷提醒大眾南方11州曾起兵捍衛奴隸制度,象徵著美國歷史上黑暗且負面的一段時期。

「他們屬於歷史博物館」 撤除公共場所的邦聯遺產

不只邦聯旗幟,紀念南方邦聯的雕像、校名、樓名都被列為應該撤除或改變的對象。

田納西州州政府正考慮撤除州議會內部知名南方將領佛瑞斯特(Nathan Bedford Forrest)的半身像。田納西州出身的佛瑞斯特是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他在擔任邦聯軍將軍時,曾下令屠殺黑人奴隸。南北戰爭結束後,佛瑞斯特成為南方激進種族主義組織「3K黨(Ku Klux Klan)」的首任領導人。

南方邦聯司令官佛瑞斯特(Nathan Bedford Forrester)的半身像。

而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市(New Orleans),大眾不斷加諸輿論壓力於官方,要求移走位於公共場所的南方邦聯總統戴維斯(Jefferson Davis)紀念雕像。市長也要求撤離一尊位於交通樞紐圓環內,高達18公尺的北維吉尼亞州邦聯軍司令李將軍(Robert. E. Lee)的紀念雕像。

南方邦聯總統戴維斯(Jeferrson Davis)的紀念雕像。

「你很難忽視那些紀念像,你不可能不理會這些帶有分化意味的雕像。」牧師安格藺(Shawn Anglim)表示,「我相信大眾也都感受到了。」肯塔基州的檢察總長康衛(Jack Conway)也表示,「傑佛森‧戴維斯的雕像屬於教導民眾歷史知識的博物館,而非制定法律的州首府。」

民眾要求撤下邦聯旗。

機關改名難上加難

政治人物亦將矛頭指向以南方邦聯將帥為名的機關或學校,這些機構對於改名的要求感到十分為難。五角大廈面對外界撤換軍事基地名稱一事發表聲明,表示「命名僅為紀念個人而非其意識形態。」

以羅伯‧李為名的高中。

反對撤旗人士,則認為邦聯旗是歷史文化的遺產。在華盛頓州南部,一個私人團體在南方邦聯紀念公園升起邦聯旗,作為對抗撤旗聲浪的手段。「我們實際上是退伍軍人後嗣組成的團體,我們的組織目的就是榮耀南方邦聯,並為後代子孫捍衛歷史遺產以及歷史真相。」邦聯軍人遺族會西北分部(Sons of Confederate Veteran Pacific Northwest Division)成員厄爾斯特(Erik Ernust)在臉書上表示。

邦聯軍人遺族會堅守邦聯旗(Confederate flag)的歷史意涵,並以此紀念先祖。

佛羅里達州坦帕(Tempa)高速公路旁有一面世上最大的邦聯旗隨風飄揚,這面邦聯旗來自邦聯軍遺族會經營的南方邦聯紀念公園,據稱是用來紀念南北戰爭期間陣亡的軍人。坦帕市市長巴科宏(Bob Buckhorn)也呼籲該團體撤下旗幟。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戰爭起自1861年2月南卡羅來納州的薩姆特堡戰役(Fort Sumter),南方11州自組南方邦聯,成立政府組織,將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市設為首都,傑佛森‧戴維斯出任首任總統。1865年,遷都至維吉尼亞州首府里奇蒙市(Richmond),同年4月戰敗。而南北戰爭期間的傷亡人數超越美國史上其他的衝突事件,據統計僅南軍就有近約50萬人陣亡。

http://www.storm.mg/article/54694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福爾摩沙土著村」──1910年日英博覽會的排灣族「居住展演」

「福爾摩沙土著村」──1910年日英博覽會的排灣族「居住展演」 文/胡家瑜

日本殖民臺灣期間曾多次參與或舉辦博覽會,作為一種帝國統治和宣傳技術。本文以其中一次國際博覽會──1910年日本與英國在倫敦舉辦的日英博覽會(The Japan-British Exhibition),做為討論重點。1910年代日英博覽會顯現出日本帝國試圖躍上世界舞臺與大英帝國或西方強權國家並駕齊驅的野心,並且運作為宣傳日本的文明和現代化的展示櫥窗。因此,日本針對此次博覽會投入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遠超過其他博覽會。日本的展覽委員會總督和田彥次郎(Hikojiro Wada)接受倫敦《泰晤士報》採訪時表示,這次博覽會不但具有商業價值,獲得許多有用的貿易知識,有助於打開許多歐洲新市場;也明顯具有政治和外交作用,增進了東、西方二大文明國家的互相認識和友好關係。

 

24名排灣原住民與2名日本警官出發前往倫敦參加日英博覽會前攝於臺灣。(圖片提供/胡家瑜)

 

12戶排灣族在倫敦「居住展演」

當時的博覽會場,不但設置有許多日本和英國的工商產業、藝術和文化生活展示館,日本還針對當時其殖民勢力控制的四個地區──臺灣、韓國、關東和南滿,各設置一個展示廳。其中的「臺灣廳」,是由臺灣總督府負責安排展出臺灣代表性產物如茶葉、樟腦、米、糖等,同時還有一些原住民的物質文化標本和模型,以此對比說明日本統治後帶給臺灣的現代化和進步。除了「臺灣廳」的靜態展覽之外,會場另外設有一間將近1,300坪有真人居住展演的「福爾摩沙土著村【註1】」。臺灣總督府與英國博覽會籌辦公司的娛樂部簽約,由日本警察帶著24位南部排灣族人(男21人、女3人),飄洋過海到倫敦會場的土著村居住展演【註2】。根據報紙記載,「福爾摩沙村」是以「臺灣生蕃監督事務局」為中心,周邊有12戶蕃屋,每戶有兩位穿著盛裝的排灣人,從上午11點到下午10點20分左右,一直坐在屋內讓觀眾參觀;參觀者需要花6便士買門票入村觀賞臺灣「土著」村民。由於來自臺灣的「土著」非常活潑,常常喜歡用剛學會的英語向參觀者打招呼,因此很受歡迎,是觀眾人數最多的地方之一【註3】。當時前往英國參加博覽會的24位恆春地區原住民,到倫敦會場居住半年,加上來回海上漫長的旅程顛簸,總計經過一年多時間才回到家鄉。

然而,這一段跨文化遭遇的歷史過程,並未隨著博覽會的結束而煙消雲散。當年臺灣總督府為了博覽會而採集或製作的許多展覽品和商品,展出結束之後並未運回臺灣,而是捐贈給了英國當地不同的博物館和收藏機構。與這一次博覽會相關的不同類型臺灣展覽品,因此流離失散成為不同機構的收藏品,深鎖在異國的庫房中,長達百年的時間幾乎無人問津。直到近十年間,因為臺灣數位典藏計畫的推展,筆者開始進行海外臺灣民族學藏品的調查研究和數位資料建置工作,流離散落在不同博物館的日英博覽會臺灣藏品才被串連起來重新檢視,並且進一步調查彙整補充相關收藏歷史和文化脈絡資料【註4】。

目前可知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將近210件當時日英博覽會的臺灣文物,其中絕大部分是原住民織布和服飾、日常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和製造工具等文物;包括苧麻織花布塊、珠衣、長衣、短衣、披風、腰帶、帽飾、珠鍊頸飾、煙斗、竹籃、打火具、鹽筒等。根據該館的入藏記錄,這一批臺灣文物是由臺灣總督府的官員T. Kawada和英國娛樂公司Nosawa & Co Broad Sheet Goure所捐贈。另外,牛津大學比德瑞佛斯博物館(Pitt-Rivers Museum, Oxford University)藏有Henry Balfour【註5】捐贈的博覽會臺灣原住民明信片12張;劍橋大學考古人類學博物館(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也藏有日英博覽會臺灣原住民明信片8張;倫敦皇家植物園(Kew Royal Botanic Gardens)則輾轉取得博覽會展出的臺灣植物纖維製品和商品標本約30件。

12名排灣男子與一名日本官員攝於倫敦日英博覽會。(圖片提供/胡家瑜)

 

參展原住民的觀感表達

日英博覽會籌辦公司娛樂部曾經透過臺灣總督府,安排了24位高士佛等社的排灣族男女,從臺灣到倫敦會場設置的福爾摩沙村居住展演半年。他們在會場活動的身影,被拍攝製成明信片商品販賣。透過目前保留在牛津大學比德瑞佛斯博物館和劍橋大學考古人類學博物館收藏的共20張明信片,我們可以清楚看見1910年參與展出24位原住民當中15人(男13人、女2人)的容貌與名字;包括頭目Tugie Kalowan、Rugayo(Lungaya)、Buchaburi Salangai(Rechabury)、Cavaji Cojun、Jubo Bikap、Bachago Bagaban、Pasagolon Radalan、Api Patogaton、Pasuriba Kojugi、Pitaraji Chokarn、Togachoi Rumuchi、Chaibai Pujajon、Dajibaka Sapai、Tajubakan Sapai、Jajakaru Jalan。明信片中的原住民,都穿著盛裝配戴飾物,男子手持刀、火繩槍或弓,或站、或蹲、或跪在展場現身。在〈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胡家瑜,2005)一文提到,當年的報紙出現過一則消息,報導1910年9月3日博覽會場福爾摩沙村舉行的一場排灣婚禮,新娘是21歲的Rungayo,新郎是24歲的Butsuaberi。當時新娘已經懷孕待產;不久之後,新娘在會場產下一名新生兒,命名為“Hitehiro”(就是「英博」的意思)【註6】。巧合的是,當年在會場結婚的二名新人,他們的身影也凝結在牛津和劍橋博物館收藏的明信片中。

至於當年到英國倫敦參加博覽會的臺灣原住民,究竟對於展示安排有什麼想法?從現今留下的日本相關記錄資料來看,大都是正面的。例如,有的記錄提到參展者被問及客遊倫敦的感想時說道:「倫敦市街的壯麗廣闊,工商業品的精巧,機器機關的雄偉,人馬物貨的往來交織頻繁,以及金銀財物的流通可能是臺北的幾十、幾百倍。為什麼臺北蕃務本署的廳舍那麼矮陋,卻沒有改建新的呢?」鈴木作太郎也有資料提及一名Tipo Sarogai的排灣人,返國後在宴會公開致詞說:「未離開這裡之前和到了英國之後,我們的想法完全改變了。我想,在世界上再沒有像我們這麼野蠻的種族了。我們應該立即脫離這些野蠻的習俗。要想脫離這些習慣,當然必須依靠學問的力量。今後,我們會努力地教育子弟逐漸進步到開明的階段。希望以後能夠有人能到英國留學,希望以後我們也能過著和世界上其他人一樣的生活。」(Ishii, 1916:18-19;鈴木作太郎,1932:375)。

但是,當時日本官員或記者的報導,是否能真正反映參加日英博覽會展出原住民的真正心聲?我們可能必須合理的存疑。相較之下,現今部落內部對於一百年前先人曾經到倫敦參加博覽會的記憶並不普遍也不清楚。當年參加博覽會展出的15名原住民人物影像資料雖然保存下來,同時還有個別人物的名字記載,不過經過一百年的時間洗禮,當年的參與者早已過世,而且部落歷經多次遷徙離散;因此,現今僅有少數老人記得曾經聽說祖輩親戚到國外參加展覽的往事,而且大都只有模糊的印象而很難具體敘述細節【註7】。

 

跨國收藏的連結與地方記憶的拼接

受到後現代和後殖民風潮的影響,近來臺灣各個相關研究領域,開始重新思考過去從科學實證角度來處理異文化資料所隱含的問題。當大家重新檢視博物館藏品取得的過程時,發現過去很多藏品資料的調查和採集,經常是在客觀中立的「科學知識發展」或「搶救和保存」名義下進行,刻意地忽略、掩蓋或移轉其中糾纏的權力關係,以及立場和觀點的差異。以收藏和再現異文化器物為主要範疇的民族學博物館,尤其成為當代關注的焦點,以及要求深刻檢討和轉型的對象。民族學藏品疊壓著不同層次的權力矛盾和價值衝突,一方面是因為藏品流動的過程,幾乎都跨越國家或文化的邊界,因此經常涉及強勢權力與地方社會的角力,或是夾雜著文物來源群體的傷痛歷史。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藏品脫離原有社會移動至都會博物館的過程,也是文物資料離散、脈絡訊息失落和價值意義轉變的過程,因此藏品的保存、詮釋和再現,也常成為不同社群或團體間競賽、紛爭和衝突的引發點。

1910年日英博覽會的排灣族「居住展演」,可以反映出臺灣民族學收藏跨國流動的複雜歷史過程、背後交疊潛藏的帝國身影和殖民勢力,以及當代可能賦予的不同作用。檢視這些藏品資料的採集、離散和聚集等動態流動軌跡,可以讓我們更深刻了解文物資料保存的意義、挪用他者圖像的矛盾、再現藏品激發的具體力量、和記憶政治運作的動力等。從其中跨界互動過程可知,現今保存在博物館中的民族學藏品,經歷複雜的生命歷程,現今仍然可以是跨越時空延伸與連結過去的具體材料。這些物質材料,不僅承載著過去的歷史文化訊息,也是當代社會激發和建構過去記憶的媒介。

(本文節錄自〈離散的收藏與拼接的記憶:從臺灣原住民藏品跨國連結的二個例子談起〉,刊載於《博物館與文化》第3期,2012年6月,頁3-28,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註釋

【註1】 會場另外還設有「愛奴村」和「日本民俗村」也都曾運用真人展演的方式。參考Commission of the Japan-British Exhibition,1911。

【註2】 根據臺灣總督府資料顯示,1910年2月下旬,由大島民政長官與日英博覽會餘興部企業集團代表人Julian Hick簽訂了原住民表演合約,內容包括:原住民在指定之場所或建物內向公眾表演生活狀態,但參加舞蹈及各種遊行與否則任原住民之意。原住民自故鄉出發至回鄉之期間,應每日支付日幣1元。承辦者需負擔往返旅費及生活所需。後來總督府派通曉排灣語而暫時停職之警部補石川種象及巡查板倉重太郎帶領高士佛社等8社的21名男性、3名女性,共24名排灣人,啟程赴博覽會會場倫敦;參考(陳金田譯,1998:28;1999:153-156)。

【註3】 參考鈴木作太郎,1932:374;《臺灣日日新報》,1910,9月29-30日;胡家瑜,2005。

【註4】 筆者自2002年起,開始陸續進行英國博物館臺灣民族學調查研究和資料彙整,期間受到英國倫敦大學大學院、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以及國科會數位典藏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網路推動計畫補助研究經費,特此致謝。

【註5】 Henry Balfour是牛津大學比德瑞佛斯博物館的首任研究員,也是早期英國著名人類學家,著有The Evolution of Decorative Art(1893)等書。

【註6】 相關報導見 The London Times,1910,Sep 9;伊能嘉矩,1910:125。

【註7】 筆者曾於2006年將相關影像帶回屏東高士村─高士佛社人現今主要的聚居處,希望耆老們能夠辨識明信片中的人物,回想起過去哪些人去倫敦參與展覽,以及當年參展者的經歷和生活記憶。由於照片人物面貌的辨識,不見得能在短時間內回想起;因此後來這些影像資料留下一份拷貝放在當地部落發展協會,作為後續地方歷史追溯和詮釋運用的資源。

回列表頁

社區彩繪牆 最美在地故事

社區彩繪牆 最美在地故事

2015年11月22日

楊賢忠在原本斑駁的獅潭老街牆面上彩繪生動卡通圖案,成為老街觀光新亮點。(陳慶居攝)

關西資深畫師廖深貴從小就喜歡畫畫,「石店尾時光長廊」彩繪牆就是他和來自台北的塗鴉客蘇慶峰共同完成。(呂紹鋒攝)

「彩繪牆」近年來成為社區重要裝置藝術,內容也從早年的政令宣導,演變為活潑生動的在地故事,更有藝術創作者結合時下流行動漫、卡通元素,讓原本生硬水泥牆面充滿凝聚社區居民的生命力,也是台灣最有人情味的風景。

竹縣關西中正路底有一處「時光隧道」,藝術家廖深貴用深刻筆觸,描繪在地10種特色產業,包括摸骨相命、做鹹菜、打石、打鐵、竹編、製茶、製麵、餐飲小吃等,「石店尾時光長廊」,就是他幼時街景印象。

時光隧道 翻出老街景

竹東軟橋社區用畫筆描繪客家聚落生態,包含客庄文化、俚語、人生智慧等,路旁的護欄、電線桿、老舊矮房甚至雜貨店外牆,就是「說故事」的現成畫布。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苗栗西湖五湖社區,當地居民在早年人口聚集的「賴家伙房」繪製農村即景,讓下一代子孫也能體驗農趣點滴。

除了敘述在地風貌之外,社區彩繪牆也結合卡通、動漫、電影元素,成為網友打卡私房景點。桃園市大溪區仁和路2段60巷內有處約30公尺的牆面,就以知名卡通人物小小兵為主體進行彩繪創作,由於作品融入大溪橋、石門水庫等觀光景點,每逢假日就吸引遊客駐足,在當地掀起一股旋風。

私房景點 遊客也流連

桃園中壢福德里在「畫家里長」王菁華的努力下,結合當紅電影、動漫彩繪我的家,居民們親手在牆面上繪製對家鄉的印象,無形中也凝聚大夥認同故鄉的向心力。

苗栗縣獅潭鄉老街則有條「神祕小徑」,農村社會時期是婦女到新店溪洗衣服必經小巷,兩側牆面經歷歲月洗禮已老舊斑駁,在居民的努力下,一筆一筆把大家熟悉的卡通人物彩繪到牆面上,包括憤怒鳥、龍貓、阿拉丁和海綿寶寶,繽紛又可愛的圖案吸引遊客拍照打卡。

賽夏族圖騰 躍上牆面

南庄老街內的舊糧倉,也成為動漫人物的彩繪本,除了《航海王》的場景外,也有象徵客家元素的油桐花裝飾,牆面還以桐花風車點綴,南庄賽夏族菱形圖騰也排列在牆上,賽夏族聖山加里山躍上牆面,每逢假日總吸引遊客造訪拍照。

曾參與台北市大安區景安里社區牆面彩繪的中原大學景觀系老師連振佑說,早期台灣各地牆上,都能見到標語、圖騰,多為政治、民生宣導等,居民共同參與創作,包含選擇媒材、意象等,完成後還要維護管理,要有人關心、修補斑駁牆面等,凝聚了社區意識,也是台灣最有人情味的風景。(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劉浩廷

關鍵字: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2000450-260102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林家花園古蹟修復 邀你加入

林家花園古蹟修復 邀你加入
2015/11/19

加入百年古蹟修復行列!正在進行歲修的板橋林家花園,12月5日起舉辦「解開林園不老的秘密-古蹟修復教育展」展覽,不僅有文物、修復設計書等靜態展出,也邀請大小朋友挽起袖子,與台藝大古蹟修復團隊學古蹟修復,近距離體驗古老工藝蘊含的智慧。

林本源園邸為了讓民眾了解古蹟修復的艱辛、文資保存的重要,舉辦古蹟修復教育展活動。1893年竣工的林家花園,走過一世紀風雨洗禮,歷經2次大規模修復,今年10月再度關閉維修。12月5日起,將展出先前修復工程的影像、設計書及文物等,還有古蹟修復工藝體驗活動,由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老師們帶領,揭開隱藏在五落大厝角落中的時代記憶。

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主任劉淑音表示,工作坊將介紹傳統建築裝飾工藝剪黏技術、保護建築物的傳統彩繪、傳統木造建築工藝榫接技巧「魯班鎖」和傳統建築裝飾工藝「剪黏」藝術等。

林本源園邸園長鄭忠仁盼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大小朋友親近古蹟,並延續老祖先的工藝智慧。報名方式及場次資訊可至林本源園邸官網www.linfamily.ntpc.gov.tw查詢。

圖南宿舍群修復 空留記憶

圖南宿舍群修復 空留記憶

中時電子報

2015/11/19

日據時代留下來的斗六市圖南宿舍群,3年前其中一棟被焚毀,縣府文化處以「記憶廣場」修復,但外觀只剩骨架,咖啡耆老的子女感嘆「從廢墟又變廢墟」;文化處表示,本案僅是保留歷史場景,本來就非原地重建。

位於斗六市的日治時代留下來的圖南宿舍群,是當年圖南株式會社、後來雲林經濟農場的主管宿舍,也是早期台灣咖啡時代留下僅剩不多的遺蹟。

3年前其中一棟被燒毀,在斗六市公所發聲搶救下,文化處申請經費進行田野調查並修復,最近已完工,將於21日咖啡節開放參觀與導覽。

文化處表示,火燒屋的原址本來就不可回復,當初要做成咖啡公園也有跟與當地居民討論,可能大家的想像不同。

https://tw.mobi.yahoo.com/news/%E5%9C%96%E5%8D%97%E5%AE%BF%E8%88%8D%E7%BE%A4%E4%BF%AE%E5%BE%A9-%E7%A9%BA%E7%95%99%E8%A8%98%E6%86%B6-215004324.html

文化平權寓教於樂 新北博物館維持免費

文化平權寓教於樂 新北博物館維持免費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19日電)十三行博物館將在年底讓青銅刀柄,與失散多年的刀身相見歡。新北市公立博物館優惠全國民眾,免費入館參觀。基於文化平權,及教育功能,明年將維持免費入館。

文化部日前函請財政部對學生優惠票表示意見,財政部從法令層面解釋,現行規費法確實沒有學生票優惠,但決定權仍在各業務機關,可自行決定是否提供優惠票。

新北市是在民國99年1月1日起,為了慶祝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開放全國民眾免門票參觀新北市所屬博物館,包括淡水古蹟博物館、瑞芳黃金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八里十三行博物館、板橋林家花園、坪林茶業博物館等,市府文化局所屬館、園。

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並且讓參觀者更珍惜參觀品質,各博物館曾做過調查。包括鶯歌陶博館、十三行博物館針對收門票與否,對館內整體營運的影響、效益等,目前仍在評估中,尚未定案。

去年有196萬人參觀的淡水古蹟博物館,包含淡水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及滬尾砲臺。收門票與否的評估問卷調查結果,約有7成3的民眾願意購票。

另外,對於收費則有30%的民眾,認為門票應收新台幣20元以內,50%民眾認為應收21至50元,20%民眾認為應收50元以上。

淡水是國際與國內觀光客必去景點之一,今年至10月底止,參觀淡水古蹟博物館的人數,已經超越去年一整年,達到將近210萬人。

市府文化局文化發展科表示,各博物館的收費政策仍處於討論、調查、問卷分析階段,且並非全然是為了要增加市庫收入,如果收費也是希望參觀者更因為使用者付費,更珍惜資源。

文發科長周明怡說,收費並無法完全反映博物館營運成本自給自足。但基於文化平權,如果設置收費門檻,不利於弱勢族群。她表示,博物館更重要的是文化傳承與社會責任的角色。尤其,對學生更是傳達知識的使命。

文化局表示,並未編列明年收費的預算,至於各博物館的營運,則藉由企劃、行銷等,絞盡腦汁吸引觀光客上門,例如,陶博館展出「星際遨遊-曾泰洋陶藝個展」,加上文創商品的巧思,以及節慶活動,讓來客數不斷攀升,黃金博物館更是許多韓國觀光客必去的景點。1041119

https://tw.mobi.yahoo.com/news/%E6%96%87%E5%8C%96%E5%B9%B3%E6%AC%8A%E5%AF%93%E6%95%99%E6%96%BC%E6%A8%82-%E6%96%B0%E5%8C%97%E5%8D%9A%E7%89%A9%E9%A4%A8%E7%B6%AD%E6%8C%81%E5%85%8D%E8%B2%BB-094422448.html

南藝大設電影博物館 用地卡卡

南藝大設電影博物館 用地卡卡

11月18日週三 上午5:50

中國時報【曹婷婷╱台南報導】

長期為影像修復與保存膠捲貢獻心力的南藝大音像藝術學院院長井迎瑞,去年獲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爭取台灣電影博物館落腳台南,相中新營糖廠、舊南縣議會等地,可惜迄今仍無進展,「台南如不要,我就去其他地方!」

南藝大擁有珍貴電影、影像豐沛資源,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的井迎瑞,收藏5、600部國片、西片等膠捲、上萬件戲服、珍貴鏡頭及全台唯一沖洗膠捲的生產線,爭取在台南閒置空間籌設台灣電影博物館,會勘多個地點仍無著,他語重心長說,「如果台南不要,就去其他地方。」

他強調,南藝大長年默默投入搶救修復膠捲,完成數位典藏保護影像文化資產,希望能就地利用閒置空間,活化珍貴檔案資料,同時提供影像教學、訓練人才培訓,帶動台南影像產業、觀光進一步發展。

井迎瑞說,即使科技進展到數位化,但膠捲不死,侯孝賢的《聶隱娘》也以膠捲拍攝,未來全台最豐富的膠捲資源在台南。南藝大認為落腳台南才具意義,然而該計畫構思許久,卻找不到合適地點,也有其他縣市政府表達濃厚興趣,讓他心生出走念頭。

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南藝大相中新營糖廠與舊南縣議會,文化局著手規畫動漫園區結合電影博物館落腳新營糖廠,但卡在土地為台糖所有,市府屬意合作開發,台糖卻要求市府負擔修繕廠房、租金,評估經費至少5億多元,迄無共識。至於舊南縣議會大樓則須議會點頭同意,曾任南藝大視覺藝術學院院長的副市長曾旭正則說,會再努力促成。

https://tw.mobi.yahoo.com/news/%E5%8D%97%E8%97%9D%E5%A4%A7%E8%A8%AD%E9%9B%BB%E5%BD%B1%E5%8D%9A%E7%89%A9%E9%A4%A8-%E7%94%A8%E5%9C%B0%E5%8D%A1%E5%8D%A1-215008684.html

嘉市雲端博物館開播

嘉市雲端博物館開播

中時電子報
2015/11/19

嘉義市立博物館與Google雲端技術合作,拍攝360度環景實境,透過連結《熾燃本心》國際天目展官方網站,民眾在家就能欣賞國際大師的天目陶藝,市長涂醒哲19日宣布「雲端博物館」正式開播。

嘉義市率全國之先,打造嘉義市立博物館成為台灣第一個雲端博物館。昨天,市長涂醒哲在博物館一樓大廳的天目碗展茶會現場,示範雲端博物館的操作方式,民眾在Google地圖上搜尋嘉義市立博物館,即可在行動裝置上進入館內,欣賞博物館特展區、陳澄波特展區及交趾陶館展覽。

涂醒哲表示,目前博物館特展區正在展出世界級展覽《熾燃本心─世界的天目與天目的世界》,此時推出雲端博物館的技術成果,希望民眾先透過網路欣賞歐亞頂尖藝術家作品,線上看不過癮,更要到現場看個夠。

涂醒哲表示,配合故宮南院年底開館,天目展將延展至明年1月3日,民眾不要錯過難得機會,若沒空來,嘉義市立博物館特展區360度環景實境,透過連結《熾燃本心》官方網站,突破時空限制,將世界級展品收在自己行動裝置,自在賞遊天目陶藝。

文化局表示,該局邀請8位國際級陶藝家,大陸一流建盞大師李達、孫建興,日本國寶級藝術家林恭助、木村盛康、桶谷寧,歐洲的人間國寶藝術家Jean Girel,嘉義的國際級天目匠師羅森豪、江有庭,展出80件精彩天目茶碗,藝術家對於燒製技法、釉的色澤,各有獨到的詮釋及見解,為舉世少見的國際展覽。

https://tw.mobi.yahoo.com/news/%E5%98%89%E5%B8%82%E9%9B%B2%E7%AB%AF%E5%8D%9A%E7%89%A9%E9%A4%A8%E9%96%8B%E6%92%AD-215004792.html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南市力推「美感教育」 賴清德:賦予「人文的關懷」

南市力推「美感教育」 賴清德:賦予「人文的關懷」

民報

11月17日週二

臺南市推動「美感教育」,將在臺南文化中心舉辦「104年度推動藝術教育暨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成果發表會」,南市長賴清德今(17)日特地為活動宣傳並在版畫家吳鴻滄老師協助下,完成一幅「平安大吉」,為即將在本周五舉辦的發表會揭開活動序幕,歡迎各界踴躍參加一場美「力」呈現的藝術嘉年華饗宴。

賴清德說「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計畫」具3效果,他並以「醫師與醫匠」的差別,在於「有沒有藝術」,講白點是「人文的關懷」,他強調,這正是今天推廣藝術教育以及人文深耕計畫,希望賦予每個小朋友都能夠有的內涵。

「104年度推動藝術教育暨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成果發表會」共計81校申請,其中有64校是偏遠小型學校,對於偏遠學校在地藝術具深化意義。將在本月21日舉行,當日活動除藝術教育靜態藝術體驗,還有動態展演,賴清德今11月17日(二)特地為活動宣傳,歡迎各界屆時踴躍參加。

賴清德致詞指出,臺南市是臺灣第一個城市,具有文化首都的氛圍,他非常感謝各位校長、各位老師,在第一線深耕這項計畫讓藝術資源少的偏鄉學校能藉此搭上這項文化列車,很棒的事,希望能夠繼續辦下去。

他進一步表示,當他在醫學院念書時,院長、老師就不斷強調,醫學教育是要訓練一個醫師,不是訓練一個醫匠,而醫師跟醫匠的差別,就在於醫師是一個全能關懷照顧,需要有醫德,而醫匠可能就只看到病症,也有可能只看到檢驗報告,沒有看到整個全能的照顧。

賴清德與所有參展老師與同學合影,歡迎各界踴躍參加21日美「力」呈現的藝術嘉年華饗宴。(實習記者蘇福全攝)

推廣「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計畫」,賴清德認為有3個效果,第一個,吸收或是號召本身就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否則他可能在偏鄉,或者是可能就沒有機會,因為在都市也不一定有機會,但是深耕計畫推行後,就好像號召了一群對藝術有天分,對藝術有嚮往的孩子就進來學習。

第二個,孩子未來可能是個醫師,是一個工程師,可能是一個律師,但是如果他(孩子)有藝術跟人文的修養,他的未來是完全不一樣,看待社會的角度也會不同,「孩子長大以後也是一樣,不管他是從各個領域,他只要有藝術人文的修為的話,他整個人都會不一樣。」第三個效果更棒,如果臺南市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接受藝術跟人文,未來這座城市所呈現出來的品味,風格絕對是比其他城市還要來得更好。

南市府教育局指出,配合推動教育部「美感教育」,臺南市以「推動藝術教育」及「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為主軸,藉由「教師研習」、「學生營隊」及「藝術課程」為推動面向,協助各校推動藝術教育課程,進而建立臺南市的整體藝文教育架構,以深化生活美感、提升藝術品質、增進學生藝術欣賞及創作能力。

其中,「藝術教學深耕計畫」為加強偏遠學校藝文教學的弱勢,希望結合藝術家或專業藝文團體資源與學校藝文師資,深化學校本位藝術與人文的教學,並增進學生藝術欣賞與創作能力;而「推動藝術教育計畫」為整合既有的藝術資源,結合在地藝術家的專業能力,提升教師藝術與人文創新教學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104年度「推動藝術教育計畫」共計11所學校參與,推動內容包含藝術教育講座、藝術教育活動及活化兒童藝術教育,藉由教師研習與學生營隊設計推廣,希望讓藝術以更多元的樣貌與教育相交融。其中,由版畫家吳鴻滄老師教授指導藝文種子教師的研習作品及學生的作品,充份展現版畫的力與美,即日起至26日在永華市政中心2樓展出,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場觀賞。

https://tw.mobi.yahoo.com/news/-063311940.html

宣示臺灣參與國際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意願 文化部部長洪孟啟出席CIPA 2015年會

宣示臺灣參與國際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意願 文化部部長洪孟啟出席CIPA 2015年會
2015/08/31

    文化部部長洪孟啟今天出席聯合國文資保存重要諮詢機構CIPA年會。洪部長致詞表示,近來國際間因為戰爭或天然災害造成不少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遭到破壞,臺灣忝為國際社會的一分子,本身也有不少的文化資產,需要聯合國方面的協助,也希望我們能為保存人類共同文化資產的工作,分享我們的經驗,貢獻我們一已之力。

 

  聯合國推動世界文化遺產最主要的諮詢機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下轄的「文化遺產檔案國際科學委員會」(Comité International pour la Documentation du patrimoine, CIPA)首度來臺,於8月31日至9月4日在中國科技大學召開第25屆大會暨學術研討會,文化部長洪孟啟受邀於開幕式中致詞並做以上宣示。

 

  CIPA 又名InternationalCommittee on Heritage Documentation是ICOMOS下轄的國際科學委員會之一,負責協助聯合國世界遺產保護公約各締約國推動以數位技術協助文化遺產的各項記錄、管理和教育宣揚等工作,在29個科學委員會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洪部長表示,CIPA 來臺舉辦第25屆年會深具意義,因為這是ICOMOS旗下的科學委員會第一次在臺灣舉行年會,顯示我國以往對國際文化遺產保存的努力受到肯定。他也特別感謝主辦單位中國科技大學,由於該校長期以來積極參與文化資產國際組織活動,才得以促成此次年會在臺灣舉辦。

 

  洪部長說,CIPA長期致力於科技運用與文化遺產保存的緊密結合,這一次年會移師臺灣,是我國拓展文化遺產保存,技術視野的大好機會。應用數位技術支持文化資產保存,已蔚為當今世界趨勢,臺灣當然不應自外於此一潮流。

 

  洪部長認為這次的年會,除了讓我們多方吸收國際組織經驗之外,更可以利用此次文化交流的機會,讓臺灣與更多國際文資保存組織接觸,進一步擴大為未來合作的模式。

 

  洪部長今天稍早在文化部接見此次來臺與會的ICOMOS主席GustavoAraoz時,也對ICOMOS長期以來在國際間推動保護文化資產的貢獻表達敬意與肯定。今年適逢ICOMOS成立50週年,洪部長也向其表達祝賀之意。洪部長告訴Araoz主席,文化資產保存沒有國界之分,臺灣也希望能為國際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盡一分心力。

 

  洪部長向來訪的外賓表示,保存文化資產必須從基礎做起,也就是與社區的發展結合,培養年輕的文化資產保存人才,因此,文化部致力於透過由下而上的力量,來達成文化資產保存的目的。另方面,文化部也積極的與國際組織進行交流,借重國際間文資保存的經驗,正如此次CIPA年會在臺灣舉辦,經由不同層次的管到,做好文資保存的工作。

 

  此次出席大會的重要國際文資保存人士除ICOMOS主席GustavoAraoz外,尚有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ond,簡稱WMF)主席BonnieBurnham、CIPA主席AndreasGeorgopoulos,文化遺產防災國際科學委員會(ICORP)主席RohitJigyasu等貴賓。

 

  此次大會及學術研討會以「全球化與多元合作」為主題,近300位國內外專家出席,包括來自30國近150位外籍專家。會中將發表105篇論文、9場特邀演講、51篇海報論文,7個工作坊以及1個專門針對青年高中生的工作營,希望藉此引領年輕學子認識文資保存科技領域,對國際重要趨勢有即時的了解。

 

    大會在開幕式中發布「文化遺產整合性檔案管理的台北宣言」(Taipei Declaration on the IntegratedDocumentation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強調關心做好文化遺產檔案工作、重視檔案多樣及多元特性、加強資料紀錄處理交換及應用整合性標準與便捷工具等四大議題,作為CIPA向國際社會宣揚此次大會主題的重要文件。

 

    此次大會強調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資產的保存活化,需要多元文化與科技的尊重、整合與共同合作。會議內容包括文化資產資料的擷取、紀錄、資料庫平台、數位模型以及各種應用層面(考古、防災、監控教育等),此外針對大會主題,亦有包括跨域整合、多元合作,非物質遺產數位技術、博物館,以及「戰爭衝突對文化遺產衝擊」的特別專題。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38081.html

創投二期啟動 文創鑰點金

創投二期啟動 文創鑰點金
2015/09/02

文化部今(2)日舉辦文創投資第二期計畫記者會暨說明會,除說明二期計畫的政策方向與願景外,也藉此機會邀請國內外創投公司踴躍參與投資國內的文創產業,共同推升產業的發展。

 

文化部部長洪孟啟表示,為了達成實際引導資金進入文創產業的目標,文化部已爭取獲得國發基金的支持,將匡列新台幣20億元辦理文創投資二期計畫,其特色包括:投資對象除文創事業外,一般非文創公司只要能協助文創事業發展也可以獲得投資;將針對具指標性文創業者提高國發基金與創投公司的投資比例為3:1,文化部將串連補助、融資與投資之政策工具,主動盤點其中具投資潛力的優質文創業者,進一步運用國發基金投資,使其更加茁壯、邁向資本市場。

 

洪部長表示,我國文創產業已經累積足夠實力,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第四波力量,若能透過文創產業的創新、創意,在固有的傳統或科技產業上進行加值化、差異化,達到產業文創化的目標,應可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並擺脫殺價競爭的循環。文化部秉持既有文創投資第一期的經驗,希望能扮演文創產業重要的推手,在文創事業經營的關鍵時刻,用投資工具協助推一把,促其邁向產業發展的下一里程。

 

洪部長指出,文化部依據文創產業各階段不同的經營需求,從創業第一桶金的圓夢獎勵到產業加值競賽、各階段的補助計畫、企業融資的利息補貼,到國發基金文創產業投資計畫等,針對文創事業的營運週期,給予全面且完整的扶植與協助,確實成為文創事業發展的最佳夥伴與堅強後盾,也希望二期計畫能廣邀創投業界攜手共同投資,讓更多的創意人才投入該產業,並協助業者進一步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38103.html